CULTURAL INFORMATION

随 笔

发布时间:2018-12-11 10:38:00         文章来源:张广云         浏览:

返回列表

说实话,在公司20周年之际有很多话想说,但在真真提笔写的时候,又无从下手了,思路也是千头万绪。想了半天,还是从我作为一个公司建设的参与者和公司发展的陪伴者角度,说说在公司一路走来过程中我的感受。

我是于2002年,即公司4岁的时候来到公司,当时我只有30多岁,当时公司也只有9个人,其中评估项目操作专业岗位5人,直到现在这9人中还有6人仍还在公司,继续作为公司的骨干,陪伴着公司继续前行!

回头想想,在公司发展之初,相比之下有很多艰辛和困难。下面我主要想从项目承作、个人专业技能提升两方给大家说说当时的艰辛和困难,让大家特别是年轻员工体会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不易,珍惜公司20年的发展成果,陪伴公司继续前行并让公司发扬光大!

在项目承作方面,当时由于公司尚无相对比较稳定的客户资源,再加上“中联”品牌效应不像现在这样有绝对明显优势,与客户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作为项目操作人员经常会遇到难以想想的困难,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第一,为了拉住、留住项目,我们经常会在项目还未谈好的情况下进住企业现场,指导企业进行评估前期的准备工作。如给企业讲解如何填制评估申报明细表、评估资料如何准备、企业如何组织进行评估工作等等。由于项目还在谈判阶段,以及我们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起信任关系,经常会遇到企业不配合的情况,甚至于会遭受企业的白眼。每当遇到这个时候,真会怀疑自己选择评估这份职业,或者怀疑选择来到中联西南是否正确。但最终还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大家想办法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不管是公司,还是我们员工总算挺过了创业初期这一难关。

第二,由于当时评估项目主要还是涉及国资项目居多,很多时候企业是将信将疑地把项目给我们,并且经常要求在我们未进现场的情况下给企业预估值。这预估值也确实较难给的,首先是我们未进现场,对企业的资产现状不清楚,且当时市场上还不认可收益法,时间也比较紧,再者还要考虑如果预估结果与企业的实际或预期相差较大,企业会放弃我们(项目不给我们),同时还要考虑与我们后期进现场后的最后评估结果相衔接,以控制项目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时候也很矛盾,真的很多时候也在想是不是该放弃这份职业,但就在怀疑人生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依据我们过往的经验及评估专业知识尽力克服了以上困难,走到了现在。

第三,在项目承作过程中,尽量展现我们的专业精神,以取得客户的信任,这一过程也是很艰辛的,但最后也得到的很多企业的认可,并且同时也成为了我们的黄金客户,如五粮液、九州股份、美丰、东材科技等等。

首先在工作态度上,要求作到尽职尽责,资产现场核查中按规范核查到位,如当时评估规范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全盘,对存货抽查比例要达到数量40%,金额60%,如抽查中发现问题,需要对存货进行全盘,我们在现场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每类资产进行了现场清查,在清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盘盈、盘亏资产,找出企业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与企业相关管理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其次,我们在处理评估中遇到的问题时,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充分体现我们评估专业性,将我们处理问题的专业深度展现给客户,让客户感觉到我们在专业性方面与其他机构的差异。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在2004年左右,我们承接了东材股份项目(民营企业收购国企),该公司是生产电工绝缘材料,在其生产设备中有一套生产电工塑料绝缘薄膜的进口二手设备,该设备在评估基准日已使用多年,远远超过了其经济寿命年限。按当时的估价规范,其成新率应不小于15%,相关方要求按15%确定其成新率,但我们在现场勘察中发现该设备的实际成新率远远高于15%的最低成新率。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们通过几天的深入思索,以及查阅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知,该套设备在进口时卖方已对其相主要关部件进行了70-90%技术改造,再加上企业购进后也作为关键重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修。最后我们通过收集该套设备的改造、维修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按加权平均年限法确定该套设备的加权已使用年限,计算确定成新率,该计算结果也与该套设备的实际成新率现状相匹配,最终企业及绵阳市国资管理部门均给了我们公司较高的评价。东材股份也成为了公司长期合作的黄金客户。

再者,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并发现与评估业务相关的企业管理问题、以及经济行为方案不合理或需要完善的地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备忘录、沟通交流会的形式与企业管理层、相关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以达到让企业、相关中介机构认可的目的。

第四,由于当时公司客户不稳定,业务量不均衡,员工人数偏少,每个人手里随时都是几个项目同时在进行。客户对报告进度要求大多是比较急,因此我们经常感觉到时间不够用,晚上加班到深夜或通宵是常事,我记得我最长的通宵记录是连续八个通宵(每天休息1-2个小时)。回头想想,那个八个通宵的“中国移动”项目还是有很多的乐趣,首先该项目是国家国资委成立后的第一个核准项目,国资委的领导也是第一次,可能也是蜼一的一次大规模到各评估现场检查评估现场工作;同时也在这个项目上与公司总部的大小王总呆的时间最长,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专业技能,也建立了深厚同事感情;也是在这个项目上,由于一个小插曲而改变了有些人的口头禅“知道不”;也在这个项目上,让总部的领导对西南分公司的专业能力从不放心到放心;也是在这个项目上,由于项目组的分工不明确,再加上受不了北京人自我感觉高人一等的习惯语言,本人发了小脾气,直接买了机票回到德阳,睡觉前还把家的电话线直接拨掉,导致公司领导深夜驾车到德阳找人,并在回成都的路上与北京总部的人员一起在电话上解决评估中的专业问题,在此也向公司相关领导及同事表示我的深深致歉!这是年轻时的年少轻狂,请求理解。

在个人专业知识提升方面,也是遇到很多艰辛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时评估准则尚未制定,或尚在制定过程之中,评估中主要依据当时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定并发布的资产评估操作规范。规范中主要是对如何作评估进行规范,而对于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无解决之道,或是无解决边界的限定,这样对于评估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只有靠我们在具体实务中模索前行,一不小心就可能碰到法律的边界,给评估人员及公司带来较大的风险。如像前面提到的进口设备成新率问题,如果按照当时操作规范可按15%最低成新率进行确定,其实很多评估人员在实务中也是这样作的,但这将会引发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风险,这类案例在当时也有不少。

第二、在专业技术提升学习方式上,是通过评估实务的研究与探索。其中我们最主要的还是参加北京总部的项目进行学习、模索。但是北京总部的项目一般时间均较长,一般情况下是1-3个月,甚至有些项目长达半年或以上,这对于我们当时小孩还很小,正是需要我们当父母的在其身边照顾陪伴的时候,但为了生活与学习,我们经常不在她们的身边,想想还是很心酸的,当时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还是很煎熬的,但最终还是都坚持下来了。

第三、由于前面提到的,评估技术在当时不成熟,整个行业均处于模索探讨阶段,因此很多评估中需要的专业知识是需要自己主动地学习。我记得我当时基本上是一有时间都在新华书店去看有关经济、财务方面的书籍。时间长了,知识的积累也慢慢的多了,同时自己的评估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很多艰辛和快乐。

第四、在工作中,我们随时也都在注意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关注行业内其他专业人员对有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法。特别是收益法在行业运用之初,由于我是设备专业出身,对于财务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欠缺,自然对于收益法中的很多问题的理解存在较多问题。但是我们当时认识到收益法在后期资产评估项目中将会大量运用,不学习将会被淘汰,同时也认为收益法不是财务专业人员的专利,我们非财务专业较财务类专业也应该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也狠下功夫加强了财务知识的弥补学习,特别是对于收益法原理,具体到每个参数定义、参数如何选择等方面,结合自己在企业呆了十多年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模索,最终能够在收益法运用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过程中也是比较艰辛,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约在2005年左右,公司领导为了能开展收益法的评估,专门请了北京总部的冯工到我们宗申项目上进行收益法运用的实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到我们手里的测算表格全部都数字化了,无链接公式,这对于渴望学习的我们来说,很受打击!我记得那天晚上我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着手详细研究这套收益法测算表的每一个数据,并将所有链接全部恢复,研究完后,也到了第二天的凌晨了,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两个都感觉到学到了很多关于收益法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公司创业初期参与者、见证者的感受记录,希望对年轻员工在理解公司发展的不易、珍惜公司现有发展成果,继续陪伴公司前行起到一定的作用。祝愿公司今后会发展更好,在下一个20周年时,希望能有再次见证公司发展硕果的机会!也祝愿老同事们身体健康,年轻同事工作学业有成,早日挑起公司发展的大梁!

2018年12月11日于成都